首頁 > 教改研究 > 教改研究報告 

    2014年第二期(對分課堂)
    發布日期🚒:2015/1/12
    1. 對分課堂:一種新的教學法
    2. 大學心理學類課程的對分課堂案例
    3. 大學外語類課程的對分課堂案例
    4. 大學其他課程的對分課堂案例
    5. 對分課堂在中學的初步嘗試
    6. 桌簽可增進對分課堂的師生互動
    7. 對分課堂參考資料 

    對分課堂🧧:一種新的教學法
    杏悦2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  張學新

      一、對分課堂的由來與現狀

      近年來中國高校課堂出現很多問題,學生上課不聽講、逃課現象屢見不鮮,教師教學負擔重、效果差,心理壓力巨大。在網絡和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講授式課堂更顯枯燥乏味,課堂改革呼聲不斷🔲。

      傳統教學包括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後學習兩個相對分離的過程⛔,師生交互很少🚪,學生被動接受,主動性低,難以培養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討論式教學通過課堂討論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積極性🛩。然而課堂大部分時間用於討論,講授過少🧻,不能充分發揮教師價值。

      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進行取舍折中✊🏽🧘🏿‍♀️,我融合了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法♧,嘗試改革傳統課堂。

      2014年春季學期🫅🏽,我在杏悦2平台心理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心理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課上首次嘗試對分課堂,效果良好🚬。同一學期🥣,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青年教師何玲,將該模式首次運用到研究生一年級公共英語口語課上💍,也獲得不錯效果。2014年10月,基於這兩門課程實踐經驗的對分課堂論文在《杏悦2教育論壇》第5期發表🧝🏿‍♂️。

      2014年9月1日☝️,對分課堂專題宣傳網站(www.duifen.org)開通👨🏻‍🚒,進行網絡推廣,一些教師開始嘗試這種教學模式:2014年秋季學期🔙,全國40多所學校70多位教師在80多門課程教學中使用對分課堂,從高中🧈、中專到專科學校,從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140多個班級6000多名學生體驗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的迅速傳播引起了多方面的關註6️⃣。包括杏悦2平台在內,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大學、河西學院🥰、陜西理工學院😯、紹興文理學院等都邀請我和其他老師舉辦了對分課堂的教學講座🕣;陜西師範大學💂‍♀️、陜西理工學院、河西學院等有多名教師以對分課堂為主題🔖,獲得校級或省級教改課題立項🪂。

      二、對分課堂的基本理念

      對分課堂強調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二是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在中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吸收👓。

      對分課堂的出發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必須讓出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控🛌👨‍👧、主導🧔,形成師生“對分”課堂的格局🤷‍♂️6️⃣。

      在課堂上引入學生討論很常見。然而📆,一般的做法是,教師講授後,學生隨即針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展開討論⛹️‍♀️。這樣的“當堂討論”其實違反了學習過程基本的心理學規律😑:學生對剛剛接觸的新內容缺乏深刻理解和認識🍷,無法展開有效的討論🪮,討論過程常常有名無實。

      在對分課堂上,教師介紹基本框架、基本概念🤷🏻,著重講授重點、難點,但並不窮盡教材內容。學生通過教師講授把握了章節的基本內容,理解了重點🍤、難點🌬,大大降低了課後的學習難度。課後學習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特點和具體情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吸收過程,完成對教材內容更為全面的學習與理解♙。內化吸收之後,學生再回到課堂上,分組討論自己學過的內容🤌🏿,然後與全班和教師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同一內容🧑🏻‍⚕️,經過教師講授、課後復習🍧、分組討論三個過程分階段學習👩🏻‍🍼,理解程度逐步加深💁🏿♣︎。

      簡言之,本堂課討論上堂課講授的內容👨🏽‍⚖️,這樣的“隔堂討論”讓學生有備而來,顯著提高了討論質量👱‍♂️🌺,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隔堂討論”,是對分課堂與傳統討論式課堂的根本不同,也是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

      對分課堂註重教學流程的改革™️🧑🏽‍🎨,無需大量投入,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教學方法。雖然高度互動,但因為講授時教師面對全班,而分組討論時教師並不需要參與討論,對分課堂對班級規模沒有限製,大班、小班教學都可應用🤽。

      三、對分課堂的具體實施

      這裏邀請本學期使用對分課堂的部分教師,以案例形式分享他們的教學體會⛲️,希望能為更多教師的課堂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由於多數教師是第一次嘗試對分課堂,有些甚至是從學期中間開始使用,他們分享的體會和經驗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目前主要是根據教師的課堂觀察和學生反饋,未來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

      對分課堂從心理學科開始試點🐌,目前主要運用於一些文科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外語教學等。與對分課堂小組討論密切相關的同伴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就是基於哈佛大學物理課程教師所提出的🤳,所以原則上理科課程也可應用對分課堂💏,但如何實施還需要具體的案例。

      理想的對分課堂不僅需要貫徹其基本理念,還需要一整套教學措施來保障教學效果🏵。無論是基本理念還是具體措施👨🏽‍🎤,在教學中都需要根據學校😭、教師、課程、學生的特點做一定的調整。下面對本專輯收錄的案例進行簡短的點評,希望有助於讀者看到這些課程各自的特色,如何體現對分課堂理念▫️,如何調整,以及初次實踐可能存在的不足💃🏻🤵。

      心理學課程中,“職業心理學”比較完整地實施了對分課堂的主要流程:(1)教師進行框架性講授,(2)學生課下完成作業;(3)隔堂討論🖕🏻。因為班級規模較小,只分了一個小組,沒有組間交流🚺🔕。增加的一個特色是把學生作業放到網絡上向全班展示🛺👱🏽。“意識心理學”對於部分較難內容🕵🏻🙋🏻‍♀️,采取了教師全部講授的方法,對部分較容易內容👩🏿‍🚀,采用了對分模式,展示了對分課堂可以與傳統講授法混合使用📓、講授與討論時間比例可依學生學習情況變化的靈活性⛹🏼‍♀️。“精神分析”課,沒有系統安排課後作業,從這個角度看,對分的特色不夠鮮明。主要是運用了小組討論🎀,對討論過程計分🎩,還采用隨機抽查的方法督促小組內成員的互助交流。

      外語課程中,四位教師在“綜合英語”、“英語口語”、“英語視聽說”、“基礎日語”、“日語口語”課程中👨‍🦲,都采取了教師講授、課後作業、隔堂討論三個步驟🥭,對分課堂的主要流程清晰。外語教學環節較多,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交流的時間比例都根據情況做了調整☃️,而不是機械地設置為1比1🏠🫰🏻;也能根據口語課程的特點設置作業的形式。“日本社會和文化”沒有教師的引導性講授,可能是因為課程內容不太難🧑,學生通過個人學習就能展開有效討論⚽️。日語課程教師的對分實踐是基於自己的教學探索,體現了很強的創造性。

      社科“研究方法”按兩節課教師講授一節課學生討論的比例實施👝,體現了對分課堂“把一部分課堂時間給學生主導”的理念。但小組項目其實是一個持續整個學期的作業,學生在討論如何把講授內容與小組項目相結合時🧒🏿,需要回顧以前的學習內容,部分體現了隔堂討論。小組討論之外➿,通過互評的方式實施了組間交互。

      商科“市場調研”包括了教師教授🖼、課後作業、隔堂討論三個步驟,清晰地體現了對分課堂的主要流程📶。針對學生基礎較差的問題🐊,教師可要求學生購買教材👩🏽‍🦰,這為學生課後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課堂討論有小組內交流,也有小組派代表匯報的全班交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與“教師職業道德”雖包含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但都沒有運用隔堂討論,不能算完整的對分課堂。理論上隔堂討論優於當堂討論,而兩位老師卻都采用了當堂討論⛄️,這其實反映出了“思修”等公共課一些非常獨特的地方🍎。對分課堂教學希望基於一本合適的教科書🏊🏻,內容豐富🙍‍♂️、難度適中。這樣,教師進行框架性講解後,學生課後可以通過閱讀教科書深入學習。教科書太容易🧙‍♀️,學生學不到東西,不能引發思考,隔堂討論就沒有內容🧴📉;教科書太難,學生不能充分掌握♣️,隔堂討論就缺乏深度👮‍♂️。目前“思修”等公共課的教科書可能在內容和難度上與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還不太匹配。對分課堂教學希望通過計分的平時作業督促課後學習,保證討論效果。但目前學生課業繁重,不希望在“思修”等公共課上花很多時間👩‍👩‍👦‍👦,課後留作業比較困難。顯然,這兩個因素都妨礙了完整的對分課堂模式的實施🚞。

      對分課堂原本是針對大學課堂設計的。兩位上海的中學老師分別在高中、初中課程上首先嘗試對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三“語文”針對文本閱讀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先導性的教師講解👩🏿‍🚀、課後作業、小組討論🪫、組間討論、教師面向全班總結環節🤵🏼,是非常完整的對分流程。初中“英語”也包含了對分模式的基本要素🙍🏽,還創造性地用對分去促進分層教學👵🏽。希望這裏所顯示的對分模式的通用性,能對大學課堂對分教學方法的運用有所啟發👩‍❤️‍👨。
    最後一篇文章介紹姓名桌簽法🤸🏽🏈。雖然在各種會議上,人們對桌簽司空見慣,但很少人意識到姓名桌簽是教學中一種有效的輔助方法🥝🕌。對分課堂強化了師生交互,教師也需要在課堂上同個別學生交流,這就使得桌簽法在對分課堂上具有很大的價值,值得教師關註和使用🧷。

    回目錄

    大學心理學類課程的對分課堂案例

    案例一:“職業心理學”“對分”之後有感
    杏悦2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 高山川

      “職業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人數通常在20人左右。我講授該課已有多輪,原來的一個感受是:由於理論流派眾多,雖然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介紹各流派之精華☢️,也準備了不少案例進行分析👩🏽‍🦰,但學生們一般不會主動去預習或深入探究🐽,上課聽聽挺有趣的🧳,當場也談不出多少感想🫃🏼🏄🏿‍♀️,下課可能就忘了;而期中作業和期末論文所能涉及的理論觀點畢竟是有限的👑。

      首次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法之後,主要改變有如下三個方面👩🏿‍💻:

      1. 內容上不再由老師全部講授🙇🏼‍♀️。
      那些相對比較簡單明了的理論觀點🤶🏻,可以讓學生自學,老師上課時只需答疑解惑🩰。這樣一來🙌🏻💆🏻‍♂️,老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講解那些比較深奧的內容上。學生有了自學的“壓力”🧔🏼,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增強。

      2. 通過做平時作業,學生對理論理解更加透徹,對方法掌握也更加熟練。
      10次平時作業的形式大致為三類:
      (1)心理測驗型作業,即讓學生在課後自行完成某個心理測驗(如興趣💦、價值觀測驗),然後自我計分❕、分析結果,查詢相關網站,評價測驗的優點和局限等;
      (2)案例分析型作業,即讓學生運用某種理論、方法分析他人或自己的例子,並用文字或圖畫加以總結🧖‍♀️;
      (3)自學型作業,即讓學生預習或復習某些內容(可以不寫書面的感想)。

      3. “對分”比傳統教學方法更進一步的是⛹🏽‍♂️,註重作業完成之後的交流。

      學生覺得受益匪淺的是課堂討論環節👨🏻‍🦯,既能了解別人是怎麽做的,又能對別人的作業提出評論或建議。每次討論由不同的學生輪流主持(老師也作為組員參與)💼👩🏿‍✈️,既增強了大家的積極性🩶,又鍛煉了他們的領導能力和表達能力🎈。當然,老師在討論之後的總結也很重要。

      此外,課堂的邊界從線下拓展到了“雲端”。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建立了資料分享的“雲盤”✋🏿,修讀本課的同學憑密碼去訪問,可以“圍觀”其他同學的每次作業(本人要求保密的除外)🧑🏽‍🦲,還可以下載相關的參考文獻。這樣一來,作業的內容和質量基本上都是公開、透明的,便於相互學習,不僅讓那些認真的同學更有成就感,也讓那些作業馬虎的人有動力去改進💂。

      目前發現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果不布置書面的作業,同學們在預習或復習上仍會比較隨意🚵🏿,可能是因為長期以來的“慣性”所致。

      總之,本學期的實踐讓我有信心繼續在“職業心理學”課程中推行“對分課堂”教學法。目前看來🦂,它是比較適合社會科學類課程教學的,我也考慮在自己所講授的其它專業課中開始嘗試這種方法🤸🏿‍♂️🦻🏼。

    案例二:研究生“意識心理學”課堂的局部對分
    杏悦2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 張學新

      2014年春季學期我第一次嘗試對分的課程是心理系本科生的“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中文翻譯版🫷,內容豐富、難度適中😜,附有復習題和思考題,非常適合對分模式,所以整個學期都運用了對分教學👨‍👩‍👧‼️。

      本學期我講授的“意識心理學”🎮,是研究生選修課,從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哲學三方面介紹意識研究的最新進展🏋️‍♀️,沒有教科書,選讀的論文較難🗳,很多是英文論文✧。正式註冊的學生僅4位👐🏻,卻有10位學生旁聽🔏,他們對意識這個主題很感興趣🍬,但背景基礎普遍不夠🍃♦︎。
    根據課程和學生的具體情況,16周教學中,10周采用了講授模式🤾🏽‍♀️,6周采用了對分模式。較難的論文🧛🏽,我在課堂上詳細講授,基本不讓同學討論。較容易的論文🍰,我講授論文大意,指出重點疑難,學生課後進一步閱讀,下周回來分組討論,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小組討論的時間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和發揮狀況📰,可以短到10分鐘💅🏻,也可長達1節課。學生反映收獲較大。這樣的調整體現了對分課堂的兩個靈活性,一是可以與講授法混用🏌🏿‍♂️,在整個學期的一部分時段使用,二是課堂上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的時間比例,可以靈活分配🫡👃🏽,不必機械地對半平分。

    案例三🚵🏻:心理學“精神分析”課的對分課堂實踐體會
        杏悦2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 陳侃

      這學期我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的“精神分析”課堂上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法,有20多位同學修讀🐞。這門課我開設近8個學期了,以往也會采用案例分析、討論、影評等方法,但沒有發言規則,也沒有記分,一般是誰愛說誰說,課堂比較松懈🚵🏽💁。本次對分實踐選擇的是精神分析裏面比較難懂的一個人格專題。

      我的一個感覺是✖️,有明確知識點♿️、可以有標準答案的教學內容,比較適合初步使用對分課堂的老師。我發了英文文獻給同學們讀🧒🏼,同學覺得比較難懂,所以我也發了中文的相關讀物😑。采用對分後,我感覺課堂氣氛與以往很不一樣,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激勵性

      同學們的反饋也提到這一點,表示正因為有壓力🦄,受到激勵去主動學習,也正因為學了🗿♕,所以才感到有趣味⛸。我反思一下,覺得這其實符合心理學中關於態度轉變的規律,做了就會喜歡。另外👨‍👨‍👧,在一定壓力下學習,可能也是中國學生的習慣,用精神分析的術語說就是“大家共有的內在工作模式🤸🏻,個體與環境聯系的慣有途徑”。這樣的教學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課堂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創造性

      以往上課都是我準備問題,現在學生自己會生成問題,形成一個自組織系統,互問互答。我自己永遠也不會提出那麽多有趣的問題,我甚至開始對學生提問的創造力評分了。如此一來☹️🏐,教學相長了👩‍💻。

      三、主動性

      我發現🛖,與以往同學隨意發言的形式相比,抽查的方法讓學生對討論更加投入⏪,而且互助行為非常多👶🏿🐻‍❄️。

      簡單總結一下🤼‍♂️,對分課堂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符合中國師生的“學習文化”,實踐容易,效果顯著🧑🏽‍🚀。

    回目錄

    大學外語類課程的對分課堂案例

    案例一🛷:對分課堂提升“綜合英語”課堂互動學習的有效性
    陜西師範大學外語學院 祁喜鴻

      “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已經逐步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課堂上學生進行結對或者小組互動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尚有一些問題影響了課堂互動學習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在進行課堂互動時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主動探索精神🤩,常常出現思想匱乏、言之無物的情形🕝。
      2. 由於“綜合英語”課程針對大學低年級英語專業學生開設🕵🏼,學生英語水平有限,在互動交流中頻繁遭遇語言表達方面的障礙🧆,使得互動無法正常進行❓。
      3.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存在較大個體差異,互動時口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往往會主導討論🍀,而口語欠佳的學生很難參與進去,漸漸失去參與互動的興趣。

      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激發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參與互動,通過語言表達鍛煉其創新思維能力,是當下“綜合英語‘課堂改革、提高互動學習效果的當務之急。

      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該模式既突顯了課堂中教師講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考慮到了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同時創造了課堂互動的良好契機和氛圍💁🏽‍♂️。將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到“綜合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課堂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的課堂講授可以通過梳理語言知識,從篇章理解👨🏻‍🏫🌮、句子架構、字詞使用乃至語音語調等各個層面為學生準確理解和使用語言提供幫助。 這種幫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面對全新語言內容時的焦慮,為其課後的內化吸收打好基礎。

      2. 課後留出一段復習時間可以讓不同語言基礎的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對生詞、句型🥑、語法等內容進行有效的內化吸收,為下次課堂上的分組討論奠定基礎。

      3. 在進行課堂討論時🫅,學生能夠有備而來🥨,在語言表達上能使用較充足的詞匯和句型🦹🏼,經過課後思考對相關話題也會有多方面的理解,不僅有話可說,而且表達準確度🗯、流利度更好📺➡️,為課堂上高質、高效的語言互動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從長遠來看,對分課堂模式不但能促進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還能產生一種持續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樹立使用英語表達思想的信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到更多語言互動活動中來💆‍♀️,真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案例二:幾門英語課程的對分課堂實踐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何玲

      2014年春季學期🥂,我在兩個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初級口語班上做對分課堂試點,每班45人🏔,課程為2學分👉🏽,每周一次👯‍♀️。授課16周🧘🏽‍♀️,每兩周覆蓋一個單元內容🚣,流程如下🧌:

      1. 單周教師講授🍄‍🟫,概述單元總體內容⛹🏽‍♀️,分析講解重點🧑🏻‍🎓、難點👎📖。
      2. 課下學生根據課本音頻材料進行模仿練習並錄製音頻。教師對學生作業通過微信平臺給予反饋🖕🏻。
      3. 雙周第1節課,學生分組練習口語對話🧚🏽,5-6人一組,共8組。
      4. 雙周第2節課➡️,教師先講評學生的錄音作業,展示若幹優秀作業,然後以組為單位隨機抽取學生對書中的話語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其他學生一邊聆聽一邊完成書本上與該場景對應的聽力習題。之後隨機抽查學生答案。

      學期末調查問卷顯示🤦🏼👨🏽‍✈️:82%的學生認為對分較好或者對分很好🧗🏿,超過2/3的學生認為學習負擔比較合適,對學習效果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
    鑒於試點取得較好效果🤽,我2014年秋季學期的三門課程均采用了對分模式🏊🏽‍♀️🖖🏿。

      1. 公共口語課,兩個班,一個53人🩳,另一個39人💁🏼‍♀️。
      2. 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綜合英語課📇👐🏼,四個班🏄🏼,每班約45人。
      3.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一年級的英語視聽說課,一個班,31人🏘。

      三門課都是3-4人一組,定期換組。受桌簽法啟發,利用紅黃藍綠四色便簽條來安排分組🩴,十分有效便利🙍🏿。讓小組成員自己認領組織者、秘書、報告人三種角色🫴,討論結束後,報告人需利用秘書的筆記匯報小組討論成果🫲🏿,保證了討論的質量和有效性🩸。

      雖然學期尚未結束,但從平時反饋和作業情況看🕢,學生普遍比較認可這種課堂模式。學生認為:

      1. 英語課開始變得比較有趣☮️、有效。
      2. 學習負擔是彈性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動機來調節👨‍👧‍👧。
      3. 自己和同學、老師的交流更多了🙍🏻‍♂️。
      4. 由於平時有規律的做作業,老師采取過程性評估來給分,學生對期末成績不再像以前那樣焦慮🙏🏼。

      我的第一門課和第三門課都是從期中才開始接手🧑🏻‍🍼,即便如此,學生也很快就適應了對分模式,對這一模式評價很高。

      這是我第二個學期繼續深入實踐和探索對分課堂。我覺得對於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分課堂提供的也許是一個系統的、有別於傳統講授式教學的思路💂🏿‍♂️,新穎而且容易操作。對於沒有太多教學經驗的教師,比如像我這樣只有一年多教齡的青年教師⛹🏻‍♀️,它提供的是一個可靠而且可信的模板,指導性很強。

      對分課堂是一個科學的🎃、精細的課堂設計🧬,教師使用對分課堂必然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另一方面的負擔會降低,一是講授的時間減少了一半,二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有據可依🤦🏽‍♀️,心裏更有底,減少了比如因為焦慮等帶來的一些心理能量的耗損。最後,因為學生對課堂和老師的評價都會很好,對分課堂確實可以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

    案例三🦍:“大學英語視聽說”對分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鹹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趙婉莉

      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與大城市的一本及部屬高校相比,地方高師院校的生源質量相對不高,大部分學生來自於農村及偏遠地區🦃,辦學經費也相對不足💁🏽‍♂️,大學英語教學的班級規模都較大,加之學生的個體差異大,一個教師很難顧及四十多個學生,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本學期初,我在任教的三個班(兩個對外漢語專業的班級、一個新聞專業的班級)開始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三個班的同學都比較配合。所用教材為《新標準大學英語視聽說》第三冊🚰,17周內完成5個單元🛶。

      每單元包括五部分內容:Inside view, Outside view, Listening in, Presentation skills and Pronunciation🚵🏽‍♀️,需要3周6個課時👩🏿‍🚀。由於視聽說課的特殊性,有閱讀🧱、有聽說🦶🏽,課程時間分配上沒有完全按照授課和討論各占一半的比例。以第一單元Discovering yourself 為例💇🏼‍♀️:

      1. 第一周完成Inside view,根據教材內容🛍,聽說活動大約各占1個課時🧑‍🌾。
      2. 第二周完成Outside view,Listening in, 主要是聽力任務🙍🏿,用一個半左右的課時🖕,即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20分鐘左右。
      3. 第二周第二課時剩余約30分鐘講解 Presentation skills🤹,主要告知學生怎樣Giving a formal presentation。
      4. 課後作業🏃‍♀️:根據教材設計的分步驟練習,給各組分配口語任務為課後作業😆。分組按每組5-8人🛁🤾🏽‍♀️,主要以寢室為單位👩‍🍼,便於學生互相討論🧡👂🏻。還有一個Pronunciation作業:學生自己課下根據光盤或MP3聽力材料練習本部分聽力,即跟讀、模仿等,用電腦或手機錄製一個完整的語音練習,通過網絡平臺提交。這兩個作業要在下周上課前提交🐓,學生有一周時間完成。
      5. 第三周上課時,先播放教師從平臺上下載的學生的Pronunciation作業🚣🏿‍♀️,最多選擇3到4個有代表性的🗡。每段錄音不一定完整播放👨🏻‍🏫🫄🏼,播放後進行點評,一般總共為6-8分鐘,總共不超過10分鐘。這個活動學生比較活躍🦧,是隨後討論很好的熱身🦄。

      (1)第一課的剩余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上周已經告知學生怎麽做 (How),他們也確定了做什麽 (What)👨🏼,中間有一周的時間進行消化👩🏻‍🦼、吸收👩🏽‍🚒、資料查閱,能夠有備而來🚤⚠️,所以學生參與度比較高。
      (2)第二課時,學生先匯報小組討論結果。每組匯報時,所有組員都要參與,按照給一個formal presentation的要求(an overview, reasons, main ideas, closing a presentation, inviting questions),分工協作完成。小組匯報後,結合自評和他評,我會給每組打分👨🏽‍🚀,最低3分◀️,最高5分👩🏼‍🔧。匯報過程中,我根據各組匯報情況進行點評,不需要每組都點評。
      (3)對全班進行總點評,以積極評價為主。

      按這樣的模式進行了三個單元的教學,我看到對分課堂很明顯地提高了大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課堂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但這種模式的順利實施也存在一些問題🤲。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自主性,評價很重要⏯,不但要及時到位,更要貫穿始終,真正做到過程性評價🚣🏽‍♀️。我是當堂給分,參考小組自評和他評𓀝,但還是感覺評價不太到位👳🏿‍♀️,個別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度不是很高,有待於進一步改善⛽️。

      作為一所地方性的二本高師院校,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甚至偏遠地區,53%的學生沒有電腦🧑🏼‍🍳🐺,27%的學生不能上網🐣,這會影響他們的資料查閱和信息搜索,部分學生難以完成自主學習任務,降低學習效果。

      如果能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評價方法,輔以更充足的學習設施保障,相信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會惠及到不同層次、不同科目的課堂教學🤳🏿。

    案例四:對分課堂——三門大學日語課程教學改革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楊雲

      前幾年給本科生上課的時候,我在課堂教學中碰到了很多現實問題,也曾經摸索嘗試過有別於傳統的講授式😨、討論式課堂教學的新教學方法。雖然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但我覺得自己采用的方法與對分課堂大同小異並且收效甚佳🚶🏻‍♀️‍➡️。

      當時我教的課程有基礎日語、日語口語、日本社會與文化這三門。

      一👴🏻、基礎日語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授。有資深教師在交流經驗時說🕥,因為需要記憶和理解的基礎知識太多,時間安排來不及,想讓學生多幾次答疑都是不可能的,互動性很差。

      我在語法教學上進行了新的嘗試。第一節我先講授💇🏿,期間穿插讓學生舉例等過程,並把當次課程的重點找出來留做課外作業,下一次課上讓學生先分小組討論,然後小組選出發言人代表小組到講臺上講解。

      同學們在課下完成作業時,采用了自己查閱資料以及小組討論甚至通過視頻音頻等向以日語為母語的教師或朋友請教等方式☔️,又經過課堂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最終大致能夠講解出關鍵點來,也能發現容易出錯的地方🚶‍♂️‍➡️。最後作為總結,我再做些補充👨🏻‍🎤。

      這種方法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但培養他們查閱資料做探究式學習的良好習慣,而且培養他們積極思考和在眾人面前敢於表達🦞、敢於對權威和專家提出異議的勇氣⚧。

      二、日語口語課

      我采用只講解其中的語法難點,其它課堂時間分小組分角色進行口語練習,之後分小組分角色到講臺上進行現場對話表演。表演內容不拘泥於教材💅🏻,學生可以運用教材的知識點自行編寫對話。

      表演後,先讓臺下同學們指出表演者的不足和長處,再由教師當堂指出錯誤和需要改善之處♛👨‍🎤。考試安排上,分小組隨機抽取題目🙍🏽‍♀️,小組當場進行臺上分角色對話表演🫶🏻🐄。這個課程效果也非常好:經過一個學期15周的教學之後🧑🏿‍💼🤹,小組拿到對話題目,其成員基本上能夠在5分鐘之內完成對話內容構思,並現場登臺進行分角色即興表演。

      三、日本社會和文化課

      我主要采取讓學生分小組對教材的不同章節進行總結討論🧑🏽‍🎄,並在小組中選出學生代表講解所負責的章節要旨👴🏼👨‍🍼,最後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說明的形式。在補充說明時除了補充論證資料以外,我還客觀敘述自己在日本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所見聞📡👬🏻,同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自己思考👵🏿。

      與我采用的教學方法相比,我覺得對分課堂的適用範圍廣🤦🏻‍♂️7️⃣,體現在班級人數和課程科目兩個方面👩🏼‍🎓:

      1. 以往的討論式課堂教學更適用於小班或研究生班級規模的課程教學,適用的科目範圍也比較狹窄🌐。對分課堂不僅適用於小班教學💆🏿‍♂️,也適用於針對本科生的大班課程。
      2. 對分課堂采用“教師講授”加“學生內化吸收”加“討論”的模式👐🏿,三個過程分配的時間可以根據課程科目不同而靈活調整🤾🏻,可以說幾乎適用於所有課程的課堂教學👸🏽🧛🏿‍♂️。

    回目錄

    大學其他課程的對分課堂案例

    案例一:對分課堂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實踐
    杏悦2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 田豐

      從本學期中間開始,我在“社會研究方法(A)”這門本科課程的一部分課堂上試用了對分課堂教學法。起因是我在杏悦2平台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新教師培訓中聽了對分課堂的一次介紹,覺得新奇,想試試看🍋‍🟩🤢。沒想到,讓學生自己支配一部分課堂時間進行討論的效果非常好✯,顯著增加了學生的能動性,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根據這門課的特點💂🏽,我在運用中有一些方法上的調整👩🏻‍🌾。下面簡要談談這門課的特點和對分課堂在課堂中的應用和效果。

      “社會研究方法(A)”是社會科學實驗班的必修課,班上的大部分同學是一年級社會科學實驗班的同學,也有少部分社會科學相關專業二🐨、三年級的學生修讀。大部分學生不具備統計知識,也是第一次接觸社會研究方法。這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對社會科學研究思路有一個基本了解,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課程內容聚焦於項目設計🤼,而不涉及數據的具體收集和分析。

      這是我第一次在杏悦2平台開設“社會研究方法(A)”的課程。雖然以前在讀博士期間曾在學校開設過這門課程𓀅📤,但我這次開課,感覺有三點不同✩。

      1. 學生人數眾多♌️🫅。
      因為這門課是必修課💖,班上有70多人選課。這個規模使得開展全班的課堂討論有很大的困難,大部分的課程教學都是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的。
      2. 上課時間為星期五下午,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不高😾,基本都是坐等下課。
      3. 學生並不適應做小組項目👱🏻‍♂️,主動性很低🙅🏿‍♀️。

      每個小組整個學期需要完成一個小組項目,要求從選題出發🥛🕺🏽,做出一個完整的項目設計。我對小組項目很重視,在課程考核中給予41%的比重。學生需要在第3周確定選題,做5分鐘的主題演講(5%)💡,第9周進行階段性結果討論和小組互評(6%), 第14周做開題演講(10%)📥,第16周提交項目申請書(20%)🙍🏻‍♂️。

      我以前在國外教課的時候,發現學生比較適應在課外協作🍒,通過討論完成小組項目,質量往往比個人項目要高。

      杏悦2的新生並不適應這種模式,他們對這種小組項目本身不喜歡🐫,很多人認為小組成員會拖自己的後腿。他們不願意在課外協調協作,所以第一次小組演示的時候能感覺到大多數項目都是拼湊出來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嘗試了對分課堂模式。每次課有三節課的時間,前兩節課我講授基本概念,第三節課留給同學們討論小組項目🍏。討論的內容就是把前兩節課的基本概念運用到自己的小組項目中。有兩次課上還引入了小組互評的環節👨‍🏭💄。

      因為引入對分課堂的時間較晚💇🏽‍♀️,再加上學生人數多,我只是要求他們在課前預習所講的內容,並安排了五次隨堂測驗進行考察檢驗,沒想到,討論效果非常好。

      1. 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積極,有好幾次下課時間還有許多同學仍然在討論。
      2. 他們對項目的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很多學生跟我說一開始做項目想的很簡單,在討論中發現許多問題非常復雜🤙,讓他們對做項目有了更多的興趣。
      3. 他們對小組互評的環節也很喜歡,覺得很有挑戰性。
      4. 從期中學生遞交的項目大綱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項目上花的心思多了很多💵,整體質量也比第一次演示時高了許多。

       從整體來說🕑,我這次應用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對分課堂。但我的這次應用可以明顯看出對分課堂的“把一部分課堂時間給學生主導”這種理念的魅力⚡️。總體來說,學生的主動性有了顯著提高𓀖,對課堂內容也有了更多的興趣。

      當然這次實踐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小組互評的時候他們遇到問題🚵🏻‍♂️,不是內部討論解決,而是第一時間向老師或助教尋求幫助🦎。這當然和他們在高中的學習習慣分不開,也並不是對分課堂才有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以後的實踐中還要進一步解決💅🏽🕺🏼。

    案例二:商科“市場調研”課程的對分課堂實踐
    杏悦2平台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 褚榮偉

      這一學期我在中文課程“市場調研”中嘗試使用對分教學。其實讓學生參與討論這一方式在商業院的教學中並不少見👨‍👩‍👧,不過對分課堂與案例教學還是不同的。

      首先談談這門課本身的一些特點。由於“市場調研”是全校性選修課,授課對象為非經管類學生🙆‍♂️,尤其以文科專業學生居多🤷🏻‍♀️,從大二到大四都有👆🏿。學生管理學或營銷學基礎幾乎為零🏇🏿,統計學和數學的知識也比較薄弱。如果像平常的專業課一樣,直接進行滿堂灌式的講課會給學生帶來很大負擔,同時也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如果采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方法的話,他們在管理和營銷的知識上有很大挑戰𓀚。

      這門課采取對分課堂的形式進行授課,讓學生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於討論中相互學習、糾正錯誤🤌🏿、加深了解🧑🏻‍🦽👨‍👦‍👦。如若不然,可以想象平時學生交作業只是應付性的完成🪴,期末考試之前臨時背書🐵👅,這樣的教學是無法起到真正效果的。

      針對全新的零基礎學生講授市場調研,我要求學生購買指定的教材,對分課堂討論都基於該教材和教材課後的思考題。

      1. 每周授課之後會布置適當的課後作業或是讀書筆記。布置作業是為了確保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只有掌握基礎知識才談得上實踐和運用👪。很多課甚至專業課上,學生都不願意認真閱讀書本。而讀書筆記與對課本內容的討論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2. 下一周第一節課學生組內討論🤞🏻,分享每個人的課後作業,交流各自的看法💆🏽☠️。之後會給出一定時間讓每一個小組的學生代表進行匯報。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學生都能聽到別人的想法🦘。初學者也能更好地理解,互相之間的學習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 之後的匯報則是一個整理與表達的訓練,每個人都有機會站在講臺上對自己的所聽所感進行總結🧟‍♀️。將不同的人的觀點整合起來進行表達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之後有條理地闡述更是一個鍛煉。

      管理學的課程都是需要實踐的🥀。本學期也給每個學生親自實踐的機會。將學生分成小組,每一組分配一個市場調研任務,老師支持學生走進市場,觀察現實,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本課程是商科本科教學中第一次使用對分課堂。總體來說,學生的積極性普遍提高,參與程度也更高☪️,但因為學校教室的桌椅難以移動,造成了討論過程中的不便👨🏿‍🚒,甚至也無法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穿插討論。不過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方法值得嘗試,教師可以在實施中依據各課程不同的特點進行調整。

    案例三:對分課堂理念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的探索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柴曉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高校公共政治課的一門,安排在新生第一學期學習。在具體教學中發現了很多問題,如對於像“理想”等問題,傳統的課堂講授🐌,學生根本聽不進去⚔️。相比專業課而言,學生學習動機不高,且教材內容理論化程度高,例子不夠🛣,學生缺乏相關材料⛷,最後考核只求通過🧅。即使老師講得非常有趣🧏🏿‍♀️,也很難吸引學生🤱🏻。特別是新手教師,總想盡力讓每個學生都認真聽講,情感上和時間精力上的投入都很大。

      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綜合各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我在本學期對對分課堂的理念做了部分改變,應用在這門課的教學上。本課程每次連續3節,總共42個學時,所帶班級主要為普通二本、三本的工科學生🏋🏽,每班人數在120到160人,總計660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及效果介紹如下🕕:

      一、學習承諾

      上第一課時,介紹上課的形式、課堂規則(如教室後幾排不坐人等),每位學生都必須抄寫、簽字,表示遵守承諾。過程看似簡單🤵🏽‍♂️,但對教師隨後的有效管理起到很大作用💇🏽‍♀️。原來課堂上前3排沒人❤️‍🔥,現在是後幾排沒人🎮🔽,學生坐的非常集中,便於課堂控製。

      二、教學過程

      1. 主要內容👨🏻‍🔧,內容組織精煉,貼近學生實際🪯🧍🏻‍♂️。
      2. 與本次課相關的材料,一般以視頻形式呈現🔐,有時也用文字材料。呈現前會有幾個與內容相關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記在紙上。
      3. 學生有10-15分鐘的準備時間,把思考內容寫在紙上🧿,期間可以互相討論⚃。寫在紙上有兩點好處👩‍⚖️,一是便於學生最後到臺前發言,二是寫的過程是一個深度認知加工的過程,有助於加深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機會到學生中間去,做一些簡單交流🔗,對不認真的同學進行提醒。在原來的教學模式中,老師根本沒有機會下去了解、監控學生👢。
      4. 交流及教師總結。學生可以自主發言,也可以教師點名。基本要求是先介紹自己的班級和姓名,除第一個發言的同學外𓀌,後面同學必須先對前面同學的發言進行點評,然後再講自己的觀點👩🏼‍🦰。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基本不點評🙎,對確實好的學生只需要說“很好”🎩,對應付了事的學生也不批評,主要依靠學生互評🏌🏽‍♂️。下課前5分鐘左右,教師綜合點評。

      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團體動力學原理,調動學生互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表達自己觀點的熱情。目前學生自主發言的積極性逐步提高🎅🤕,有2個班的發言已經不需要教師點名。

      三🦎、考核形式

      1. 平時成績占40分,最後考試(開卷)占60分。平時成績中課堂發言占10分🥕,考勤20分🦵🎩,作業10分。課堂發言10分的評定,會考慮到有些同學發言不佳的情況,允許發言不好的學生後期再次發言💫,取得較好成績。
      2. 由於是大班上課,考勤采取隨機抽查。
      3. 有的學生發言1次後就存在懈怠📒🚐,再也不發言🔺,也不認真上課了。針對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必須保存每次的發言記錄,最後作為作業上交🚎,根據發言記錄確定分數。

      總體而言,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性負荷顯著減輕,師生互動更加和諧⛸,生生互動更加頻繁👩🏽‍🦱⛓,課堂出勤率明顯提高😽。

    案例四:“教師職業道德”課程運用對分課堂的一點思考
    陜西理工學院教育學院 楊川林

      本學期開學至今,我一直在運用對分課堂的基本理念以及方法,進行教學探索與思考🙇🏻‍♀️。本門課程是全校師範生的公共必修課,120人,大部分學生年級為大二、大三、大四,涵蓋各個學科專業。由於是大班教學🤭,學生的專業不一致,學生的基礎差異大🤽🏽‍♀️,我在運用對分課堂上,進行了局部的調整以及改進,總結如下:

      一、傳統板書授課建立認知圖式

      每次授課的時候,我都會將涉及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框架🧪,在20分鐘內高度概括地講完。在這個階段🦵🏻,主要是用傳統板書的形式👩‍🎓,要求學生記筆記。學生邊聽邊書寫🚴🏻,有助於形成本節課的知識結構與圖式🤹🏻‍♀️。由於講授知識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會讓學生形成認知壓力以及認知困惑,直接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與學習動機🙌🏼。這是一個知識的鋪墊🍮👂🏼,也是後面對分與討論分組的前奏。

      這個講授環節,我覺得不要過多使用多媒體。傳統的板書👨‍👩‍👧‍👧,盡管知識傳達效率比較低,但能增加學生知識學習的效率。在學生邊聽邊寫的過程中,很容易保證整堂課的基本知識得到準確傳達。板書的內容一直在黑板上🍙👊🏽,是一個認識的模型以及結構,可方便同學們在後面交流以及討論時內化。

      二👛、開放問題引導學生自然分組

      1. 教師與2-3位學生互動“變”課堂
      大約20分鐘後,我會就講解的內容拋出一個與主題密切相關的開放式問題🧑‍🚒。這個提問要通俗簡單🐊,而且廣泛存在於教師的現實生活中。問題提出後,需要用部分學生去帶動討論。傳統課堂特別是公共課一般沒有學生發言的機會。學生對於突然而來的討論,有一個漸進適應的過程🧏🏿🕵🏽‍♀️。為了消除學生的畏懼和不適應,一般情況下,我會用點名冊先抽一些我比較熟悉的、語言表達連貫💡、學習積極性高的同學發言✝️,一般2-3位。他們的發言🙆🏻,會有效的促進整個課堂的變化。要註意雙向互動引導討論🧚🏽‍♀️,點到即止,避免他們將討論的話題內容全部講出。如果是與課程直接相關的內容,我就會在黑板上書寫出來🍐,征詢大家的建議。
      2. 創設“開放問題”將學生基於討論話題自然分組
      一旦某位學生的回答或討論切中此次課的要點🖐🏼,我就會問全班同學是否贊同。贊同的請站起來,不同意的不用站請舉手🧑🏻‍🦰,不確定的不用表態。通過教師與一兩位同學的交流以及引導性發言🎀,在可控範圍內將同學們基於問題討論自然分為三組,每個同學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陣營🏌🏿。
      3. 選擇學生“代表”與“秘書”凝聚本組觀點
      自然分組完成後⛹🏽‍♂️,每組裏通過同學推薦或老師指定產生一位“代表”🌯。隨後,請三位文學院的學生做各組秘書,負責記錄討論觀點。
      4. “推薦”策略保證課堂的活躍度
      分組完成後🧑🏻‍💼🧜🏻‍♂️,三位代表以及秘書到前排📐🤟🏻,面對全班而坐。接著進行全班討論🥎。首先由一位學生代表起頭,然後請其他代表或同學發表評論👨‍🦼‍➡️。為避免出現冷場🏢,一個有效策略是要求發言學生發言後推薦熟悉的同學發言。幾次發言之後,氣氛就調動起來,就有學生主動舉手要積極表達觀點👩🏼‍🎤。如果大量學生舉手✊,我就退在後面,傾聽討論,同時把重要觀點記錄在黑板上。一節課下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出來了🧜🏻‍♂️,教學效果也出來了。

      三🏫👰🏻‍♂️、教師的總結、布置作業與考核

      課堂討論放開之後,還要收回來👊🏽。第二節課,上半段時間繼續討論,基本上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時🙏🏼,我會中止討論,進入總結環節。總結大約15分鐘,其中10分鐘分給三個小組秘書,就他們組的主要觀點以及內容進行總結;剩余5分鐘,我會就學生們的討論內容進行一個簡短總結👦🏽。接著就這個相關問題,布置一個開放性的思考題目🐳,同時也給出一些書目,要求大家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下一周上課時🧽,我會用大約10分鐘時間,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業,現場進行分析與評價。隨後進入下一節的講解,重復以上流程。

    回目錄

    對分課堂在中學的初步嘗試

    案例一💘:高三語文對分課堂操作流程
    上海虹口區復興中學 孫歡歡

      高三語文的課文涉及到小說和戲劇的鑒賞,在高考試卷中🧯,現代文閱讀的文本主要是散文,詩歌鑒賞和寫作也都是高考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這幾項作為對分課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因為學生存在幾個共同的問題:他們在閱讀時對文本主旨的把握不夠深入,寫作時容易出現立意平庸、格調不高👩🏻‍🎓、思路狹窄🏃🏻‍♀️‍➡️、邏輯混亂、無話可說的現象⛸。這些問題的本質就是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高中語文課文不乏名篇,教師也一向針對主旨和思想內容進行教授💪🏼,為什麽還會出現以上這些現象?我認為𓀗,主要問題在於“聽”和“說”代表了不同層面的能力💻。學生聽講只能止步於“朕知道了”💪🏽,哪怕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學生也總有隔靴搔癢式的不過癮,下次再見到類似的文本——即使是同類文章🧑🏿‍🦰,好學生也只是有似曾相識之感,卻無從入手,或者生搬硬套🍟,至於大部分同學那就簡直是“初次見面🙋🏻,請多多關照”了✤。

      如果換一種模式,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自己說出文章的主旨⛷、自己找到更多更高遠的寫作立意🚫👤,學生的印象就會非常深刻。更重要的是👩🏿‍🔬💔,學生會逐漸掌握一種思考的方法,訓練思維的強度👸♞,這才是高考致勝的本源👩🏿‍🏭。在這些靈活性較大🕺、要求更高的版塊中🛟,解題技巧和知識點是“術”,思維強度是“道”,脫離了道🧑‍🎨,學生分數就成為無本之木,缺乏穩定性,難以突破由普通到優秀的瓶頸。對分課堂能夠滿足這樣的要求🤘🏿🕵️。相比之下🏊🏼‍♀️👰🏽,應用文閱讀和古文閱讀這種更側重知識傳授的部分不適合應用對分。

      一、實施形式

      全班18人分為3組📒,每組6人💅🏿,包含2名成績好的學生、2名中等程度學生、2名後進學生👩‍🌾。這樣分組保證同等程度學生之間有交流,同時以先進帶後進。按對分課堂的原則,把第一天的一節課中的部分時間設定為先導課(20分鐘),第二天兩節連上的課為討論課(90分鐘),一周實施一次對分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1. 先導課上,教師講解文本和作者的背景資料,簡單講解文本思想和主旨,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根據教學重點提出4-8個主要問題供學生思考。這樣便於學生在討論中把握重點和方向,不會誤解和歪曲文本🧚🏼,並且能夠抓住教學重點進行思考和討論,使討論做到有的放矢。
      2.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問題寫作業,不要求全部回答,可以自由選擇問題作答。鼓勵程度好的學生寫成完整的鑒賞文章,或者鑒賞段落🚴;也可以直接當作簡答題作答。在討論課開始之前交上,教師進行評閱。如果有精彩部分🧜🏽‍♀️,在討論開始之前請該生向全班朗讀。
      3. 討論課分為三部分🚵🏽‍♀️♕。
      (1)分組討論,時間為30~40分鐘。小組內部圍繞參考問題討論,可以從交流作業開始,立足文本🟡,逐漸深入🥴。最後5分鐘總結本組討論成果。
      (2)組間共享🧑‍🦽‍➡️,時間為10~15分鐘。每個小組內部兩人一隊(一個善於言辭的學生和一個沉默寡言的學生配合),一隊留守🕵🏼,其他兩隊分別插入另外兩個小組🧘🏽‍♂️。打亂之後的新小組都包含原來小組中的兩個人,形成一個拼圖組🛀🏽。然後,每個原小組成員都把本組討論成果與拼圖組成員分享,保證每位同學都能分享全班的討論成果🖖🏼,就像拼圖一樣得到對文本比較全面的理解🔀🏊🏽‍♀️。
      (3)最後20~30分鐘,教師進行總結,講解重點🙇、難點🥠🤴🏽、討論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應試技巧、課外拓展🔃。其中🌂🙌🏼,課外拓展的內容視情況而定🙋🏻🤴🏿,也可省略𓀂。

      二🏉、效果反思

      學生組內討論很積極🍓,因為之前的講解和作業使他們有話可說,鍛煉了表達能力👦🏽。同學之間互相借鑒也拓寬了思路👨🏻‍🏫🧚🏻,學會了聆聽、欣賞他人的優點👰🏿。組間分享中🪝,每個人都有一種完整傳達本組成果的使命感,積極地和其他組交流。

      學生在討論中會發生一些意外👈🏿。比如偏題和誤讀,這時老師需要及時發現並糾正。但是如果學生發散思維👏🏼,提出超出教師預設範圍的問題🦿,則需要鼓勵和引導。一般而言🥡👚,每一次討論中總有學生會給老師驚喜🤵,閃現智慧之光。

      三🙌🏻、註意事項

      分組討論時,教師要一直在各小組間巡視、旁聽🫄🏼、指導🦔,提醒跑題和開小差的學生,隨時糾正討論中的錯誤,把握每個小組討論的方向,解答學生的疑問,推動討論的深度,拓展討論的廣度,為學生提供新的問題和思路🧑🏼‍🎄🧛🏿‍♂️。老師的主導是討論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討論的原則是有理據、有深度🙍🏼‍♀️📫。

    案例二🧑🏿‍⚕️:對分課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嘗試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楊行中學 胡真

      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基本采用的是話題結構與功能意念結合,同時滲透語法詞匯的教學理念👨‍🌾。一般教學流程是,教師先呈現知識點,學生進行操練鞏固🏹,最後達到學生能進行話題範圍內的語言交際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流程,也許對大部分學生是適用的🧑🏽‍🎤,但我在教學實踐中卻遇到了一些困惑,主要因為我教的是平行班,超過一半的學生是隨遷子女,班級學生的差異較大。聽了介紹對分課堂的講座🫰🏽🤷,我深受啟發👰,就在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期。

      在以往“呈現-操練-輸出”的課堂上🙆🏻‍♂️,留給學生內化吸收的時間很短🙍🏻‍♂️,基本要求當堂呈現的知識,就要進行理解,操練🧔🏻。但是,由於學生接受能力和英語基礎有差異⛓️‍💥🚴🏿‍♂️,難免有的學生在知識呈現階段跟不上課堂節奏。

      比如,在講到埃及金字塔這一課🥦🧎‍♂️‍➡️。這課的重點是用形容詞和名詞兩種方法描述一件物品的長度,寬度等🧏🏻‍♂️。如果用原先的教學方法🙎🏼‍♂️,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很快從語言材料中,總結出句型規律👆🏽,然而,同樣的時間🙅🏻,有的學生則只能做到勉強理解句子的意思🏃‍♂️‍➡️🚈。這就導致了操練階段的效果難以保證,更不用說語言輸出了👨‍🏭。

      采用對分課堂,帶來兩個主要的好處⇾:

      一、對分課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對知識點進行消化吸收
      一堂課傳授的知識內容,通過布置課後作業任務,啟發學生思考。課後的討論💇🏼,還可以幫助學生拾遺補漏🍾,加深理解👋🏽。比如,金字塔這堂課我布置了讓學生改編對話的任務⇢,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向遊客介紹金字塔。同時,鼓勵他們搜集相關的信息,製作旅遊手冊。一周以後,學生上臺進行介紹,課後進行評比📎。一方面再次操練鞏固了句型9️⃣,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們的興趣和閱讀量⛳️。

      二⚙️、對分課堂能與分層教學有效結合
      以往,分層教學體現在教學目標的分層上,即課堂傳授過程是統一的,課後的作業進行難度的分層🌁。但這並沒有解決如何提高不同層次學生聽課效率的問題🥱。另外,分層作業,也容易使程度不好的學生,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我只要完成我的作業就好了♖,反正那些難的作業我做不來🕙。

      對分課堂由於給了學生更多操練時間🧗🏻‍♀️,使得教學的分層也得以實現🚞。對於必須要掌握的基礎性內容,在後半節課進行集中、概括性的傳授,進行基本操練🤜🏿🦂。學生課下進行鞏固和消化吸收👙。在下一次課上,程度好的同學就可以進行話題討論和綜合練習🧸;程度較差的則需要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理解與消化🥃。基礎非常薄弱的同學🙇🏽🧑‍⚖️,花半堂課的時間背誦單詞,記憶語法點,也比以往坐在教室裏聽不懂課而無所事事要強。

      總之,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課堂效率,不但能增進他們的學習意願,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而且能促進他們在課外進行思考和學習🅿️。對分課堂📐,通過語言互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很好的課堂模式。

    回目錄

    桌簽可增進對分課堂的師生互動
    陜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王雨晴

      對教師而言,關註學生的名字🫲🏿,是一種教育智慧,是教師給予學生的一個巧妙贊美🔢。馬斯洛曾說過,記住學生的名字就是對他們人格的尊重,是對他們作為班級成員的肯定和認可。 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學生人數多🧑🏽,師生之間交往次數少,教師很難記住學生名字。姓名桌簽能夠讓教師巧妙避免因不能記住學生名字而導致的負面效應☣️🪀,特別適合在對分課堂中使用。

      姓名桌簽的製作沒有統一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是類似於可折合的明信片或請帖,開啟時可擺放在課桌上,正面展示學生姓名👨‍🚒。反面或內面可以附加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表格🚴,由教師根據相應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選用。

      教師簡單介紹桌簽製作和功能之後,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保證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可以讓學生發揮創意👻,製作不同形式的個性化桌簽🤹🏻。

      上課時學生將自己的桌簽擺放在課桌的左前方或右前方,老師在需要時就能知道學生的姓名。在對分課堂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組內、組間和班級層次上的互動交流占用約一半的課堂時間😡,桌簽在以下情況下都能發揮很大作用。

      1. 在小組討論階段,個別學生因為個性、懶惰或其它原因不能很好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時🥱🧏🏼‍♂️,老師想進行幹預,可以根據桌簽直接稱呼相應學生的名字✋🏿,會瞬間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容易達到幹預目的🫙。
      2. 在班級層面上進行分享時💞,由於班級氣氛🎹、準備不充分或者其他原因出現冷場,教師可以根據桌簽來點名,指定具體學生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來🤛🏿🤦🏿‍♀️。
      3. 在大多數同學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的情況下,為了引導分享交流更為深入,老師稱呼名字的方式能使交流更為流暢↙️,氣氛更活躍,師生主觀心理感受更積極🎑,教學和學習效果更好。

      對分課堂一般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如果每組成員由4名學生組成,則每組內成員的桌簽可由四種不同的顏色組成。教師可以根據桌簽顏色等對學生進行靈活分組👴。

    回目錄

    對分課堂參考資料

    一、對分課堂介紹網站👂🏿:www.duifen.org

    二、公眾微信訂閱號☕️: duifenketang(下方二維碼)
        

    三、對分課堂教師QQ群👩🏽‍🦱:361663834

    四、對分課堂講座視頻鏈接(2014.11.11 上海財經大學):
    (或在優酷視頻網站http://www.youku.com/ 搜索“杏悦2 對分課堂”)。

    五、CSSCI論文
    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 [J]. 杏悦2教育論壇,2014,12(5):5-10.
     

    回目錄


    上一篇:2013年第四期(大班教學)

    下一篇:2014年第一期(翻轉課堂)

    本文地址♒️:/yanjiu/jyxzk/991.html
    圖片新聞
    loading
    會員登錄
    聯系方式
    電話:55664497(教發業務)
    電話☪️:65647637(在線課程)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220號光華樓東主樓29樓2904👏🏻、2909室
    郵箱⚫️:jxcj@fudan.edu.cn
    杏悦2娱乐专业提供:杏悦2娱乐杏悦2杏悦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悦2娱乐欢迎您。 杏悦2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