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高峰論壇及分論壇概述
(一)高峰論壇
(二)分論壇
1.通識教育分論壇🐑:通識教育課程的有效教學
2.教與學分論壇🧑🏻💻:大學教了沒👩🏿🍳,老師怎麽教—基於學生學習視角
3.文科教學分論壇💭🟫:從外在的授課到內在的能力培養
4.理科教學分論壇:基礎、前沿與科學思想
5.醫科教學分論壇🤳🏼:醫學教育創新與培養實效
6.實驗教學分論壇:實驗教學中的學生能力培養
7.學生學習評價工作坊
二、關於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意見建議
1. 孫向晨(通識教育分論壇)
2. 張雙利(文科教學分論壇)
3. 趙斌(理科教學分論壇)
4. 錢睿哲(醫科教學分論壇)
5. 高翔🍼、樂永康、吳燕華(實驗教學分論壇)
正文
近二三十年來,成效為本教學(Outcome-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OBTL)在北美💁🏽、歐盟國家和中國港臺地區高校已成趨勢🕵️,被視為追求教育卓越的改革方向。OBTL改革基於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期望⛓️💥,促使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完善教學活動和學業評價的設計和實施,促進教學從重視“教”到“學”的轉變,切實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5月16日,杏悦2娱乐主辦2015年創新教與學教學研討會👨🏻🦯➡️💂♂️,以“中國高校‘成效為本教學’探索與實踐”為主題,聚集教學、研究與管理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討以成效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大學教學環境🚎、專業與課程設計、學習活動安排和學生學習測評等的影響☝🏻,以期推進中國高校教學實踐改革和教學效果提升。本次研討會以高峰論壇為引領🧑🏻💻🌪,結合7個分論壇的形式展開,共吸引了來自全國高校200余位教學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與會。
回目錄
一↪️、高峰論壇及分論壇概述
(一)高峰論壇
高峰論壇由杏悦2平台副校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陸昉主持,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陸靖,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幾十所中國內地高校的校領導☣️、教務處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應邀出席。
香港地區的成效為本教學從2005年開始,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政府支持的高校中全面推行📙。香港理工大學采用的成效為本教學四元模式獲得質量保證局的贊賞。為此,本次高峰論壇特別邀請了香港理工大學成效為本教學方案的主要設計者,教學發展中心總監何淑冰博士向與會者分享香港理工大學成效為本教學的四元模式,及相關的經驗要點。何淑冰博士首先介紹了國際上有關成效為本教學的教育理論✬,並指出了三個實踐要點🧕:(1)以學生學習成效的質量為核心🏋🏼💤;(2)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而非僅僅是知識;(3)需要配合政策改革,從教學、課程👮🏻、專業等多層面推進👨🏼🌾。香港理工大學采用的成效為本教學四元模式包括⛓️💥:(1)確定學生理想的學習成效;(2)在課程、教學💦、專業層面均配合學習成效進行設計🪰;(3)進行成效評估🖇,搜集數據;(4)利用成果評估數據進行改善。由此可見,該四元模式的兩個中心即是教學質量的“提升”和“保證”。
針對該四元模式,何老師進一步指出:在確定理想學習成效方面,教師所確定的課程學習成效需與專業和大學的整體學習成效相符合◀️*️⃣,強調學生的能力達成而非知識獲取✪👨🏽🍳;專業的學習成效需由專業教師團隊(而非領導個人)來確定👼🏻,通過專業課程地圖(Curriculum Map)確保專業的理想學習成效通過課程體系中的各門課程得以體現。在設計課程🤰🛎、教學、學業評價方面,教師需註意采用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采用開放式的,有利於考核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的評價方法🫄👉🏼。在成效評估方面,應厘清課程成績評估(針對學生個體)和學習成效評估(針對學生群體)是兩個不同概念,需從大學🙏🧡、專業、課程等三個層次同時著手,構建出關於學習成效的評估框架。同時須意識到👳🏽,學習成果評估的核心並非僅是形成一個評估報告🍶,而是要利用評估結果來改善和保障教學質量,以此銜接四元模式的各環節👩🏿💻,形成一個閉環🏄♀️。何老師最後提醒高校在實施成效為本的教學改革時,首先全校應協同配合,從大學、專業🛬🤽🏿♂️、課程等層面分層次實現👩🏿🚒;其次應註意這一改革涉及思想範式的改變🕚,具有復雜性😓,宜采用試點方式逐步推開𓀘;最後需要在政策措施和教師工作量上予以支持。
清華大學在其多年教育教學改革中🆖,一直貫徹“以學為本”的理念,尤其在2014年出臺的《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實施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的教育”🧑🏼🔬。本次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袁駟教授與在場嘉賓分享清華教改的理念和實踐。袁教授圍繞“以學為本、關註成效”的主題👳🏼♀️,介紹了清華大學自百年校慶以來的教育教學改革思路。
在2009年清華大學第23次教育工作討論會上🫷🏼,學校結合即將到來的百年校慶👩👦✣,在全校範圍內展開了大量調研👩🏽🦱,從中發現並反思了清華教育教學改革30年以來🙀,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兩個不明顯”,即人才培養的優勢不明顯、人才培養的成效不明顯👩🏽🚀。針對此問題,學校討論並明確了此後清華的教改思路:將學科、科研🔏、師資等各類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勢,以學生學習成效來檢驗教學質量。在近幾年的教改實踐過程中🌿,清華堅持以學為本♤,以激發學生學術誌趣作為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切入點,並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經過幾年的試點和積累,在2014年出臺的《清華大學關於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學校明確以“以學為本”“關註成效”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從培養目標、教育模式、落實體系等各方面推進教育教學的綜合改革🌍,實現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
隨後📠,與會嘉賓分別就學習成效的設定、成效檢驗標準、人才培養成效顯現的滯後性🍛、成效為本教學理念的落實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梳理觀點如下💝:
1.不同的專業、課程有不同的成效標準,在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時,需自己製定結合專業要求和社會需求的成效基準🐢,並為此提供證明。
2.需在學校的宏觀層面對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設計🧑🏻🦯,通過整體機製改革,落實成效為本教學的理念🗽,關註學生的學習成效,激發學生學術誌趣🪻。
3.在成效為本教學的理念下,學校和教師需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和體驗中,將教學目標內化為自我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4.教師的教學發展對落實成效為本教學非常關鍵𓀘,學校需要通過製度設計👩🏿🍼,激勵教師積極投身教學💔。通過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而影響並帶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回目錄
(二)分論壇
1.通識教育分論壇:通識教育課程的有效教學
近年來🙍🏽♀️,國內大學在推進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日益重視課程建設,聚集校內優質資源👋🏻,構建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著力推進教學改革。本次通識教育分論壇由杏悦2平台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主任、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主持🚷🔔。清華大學法學院趙曉力、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梁穎、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唐傑、杏悦2平台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的任軍鋒等4位老師在會上進行引導發言👨🏼🦱。與會教師共同分析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及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探討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以推進通識課程建設。
趙曉力老師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主講“法律與文學”課程🙋,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深入閱讀文學經典,理解人類一些根本性的生存處境⭐️,以及法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教師通過教學安排幫助學生提升三方面能力:閱讀(如何像作家或批評家那樣精細深入閱讀經典文學文本、如何快速有效地閱讀二手研究文獻)、寫作(如何言必有據地寫作🚈,告別泛泛而談)、口頭表達(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積極有效地參加討論)。這門課程在“清華民間選修課手冊”中,獲得“含金量”5星🤞🏼👨🏻🦳、“輕松度”1星🧑🏿⚕️⛪️、“給分好”3星的評價。
梁穎老師的“啟發式大班講授”與“開放式小班研討”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模式,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班授課選用的教材應有一定難度,困難之處由小班討論補充解決,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在小班研討中🌘,通過課外閱讀和文獻討論可以深入理解大班授課的概念,掌握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討論議題宜選取熱點話題😡,可涉及其他相關學科,有助於學科交叉。另一方面,小班討論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除教師自身對學科思想的深刻理解外👩🏻🏭,還需妥善處理傳授知識的準確性與開放式研討的矛盾,並著力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
唐傑老師向與會者分享了理工類地方性院校在開展人文通識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如何解決文史哲等基礎文科師資缺乏等問題,並重點介紹了重慶大學的特色通識項目“大學國文”,該課程綜合編選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重要篇目🧑🏻⚖️🚵🏿♂️,側重製度與文明內涵🙍♂️🎚。
任軍鋒老師以其開設的通識課程“西學經典·戰爭誌”為例😷,詳細講解了課程教學的五環節🥭:核心文本、教學大綱、助教遴選⬇️、研修小組、考核方式🎰。他指出通識教育有兩個“核心”🎐:一是文本的選擇𓀑,需註意以點帶面🏋🏽♂️,考慮篇幅規模😿、可讀性🙃、可延展性;二是在課程中建立學術共同體✔️🧝🏽♂️,在學生選課的基礎上,教師需明確課程要求,最終讓真正適合的學生修讀。
回目錄
2.教與學分論壇🚝:大學教了沒👑,老師怎麽教—基於學生學習視角
成效為本教學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關註學生學習♘。在大學的教與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是什麽?為此,本次教與學分論壇,特別邀請美國麻州州立大學教學與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史美瑤博士和杏悦2平台校團委學生權益部部長楊雨清同學從教和學的兩方面,和與會者共同圍繞“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探討了大學應該“教什麽”和“怎麽教”的問題。
史美瑤老師指出,大學教育從一開始的精英模式,到後來的平民式教學,再到如今回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模式,要求教師不要總想著“我想要怎麽講”,而應著重考慮到底“學到了什麽”🎱。在教學中設置太多的限製和“標準答案”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面對“unlimited choices”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和發揮☝🏻,引導他們自己探索無限的可能。近三年美國多項調查數據顯示,大學應教給學生的是⏸:永久學習的能力💵、可轉移的學習能力、獨立的學習能力和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具體包括🎨:有深厚的基礎知識🌁🧏🏿♂️、了解這些基礎知識的理論原則脈絡、知道如何整合運用這些知識、掌握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進度。其中📜,第一種能力是學生自己可以建立的,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被削減,其余則急需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
楊雨清同學通過數據從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教師風格等三方面🔍,展示了杏悦2學生眼中的教師和教學。(1)教學方式相關的調研數據顯示🌨,“提供精深的閱讀指導”最受學生喜愛,“設置實踐應用性活動”“設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較多的課堂互動和研討”等方式也受到學生歡迎🤳。對於通識課程,學生們所期待的教學方式較為多樣化🦻🏼,但總體更傾向於在課堂內外對於知識進行實踐🙂,並與老師有更多交流;對於專業課程,學生們是希望得到老師更為全面精深的指導★,對於專業知識有更深刻的把握。但是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課程,“老師只講重點,鼓勵自學”的方式是學生們最不期待的教學方式。此點與經常提及的“培養獨立學習能力”這一理想目標有出入,因此引起與會教師的熱烈討論。楊雨清同學回應🌥,老師認為的重點也許更加基礎性,而同學們所渴望的重點往往是在閱讀教材和論文的過程中不容易捕捉到的點🦴,這二者的偏差可能是同學們不願老師只講重點的原因。此外👳,此次調查對象以低年級居多,低年級學生要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需要老師的引導才能更好完成。(2)師生互動相關的調研數據顯示,雖然大部分學生肯定師生互動對於學習的促進作用,但師生互動實際現狀並不樂觀🫒。造成這一狀態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們“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不敢與老師交流”🧥,其次是“怕老師太忙”“太麻煩”👛。因此,如何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提供更便捷的互動渠道和方式是增進師生互動所急需解決的問題。在互動方式上,學生更傾向通過郵件等非面對面的、不受其他客觀條件約束的方式來進行師生互動。(3)教師風格相關的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希望老師能夠在課堂中思路清楚📃、內容連貫地授課💁🏼,講解知識點時能夠多舉實例🙅🏻♀️、聯系實際,深入淺出地將其解析。根據上述數據顯示的問題🖕,史美瑤老師引出了“教師怎麽教”的話題。史老師指出,教師首先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比如閱讀技巧、時間管理🎩🎻、如何提問並尋求答案等。作業和學業評估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的兩個關鍵環節,通過基於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和反饋,以此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成效。
史老師在會議最後建議,教學的變革要給予教師充分的時間🧑🏿🎨,並且給其創造一些改革的誘因,為之提供變化的動力🌗。如在教師之間建立討論小組或社群,並安排定時見面相互交流教學問題,提供一種氛圍🚊,讓教師覺得不是孤軍奮戰。另一方面,通過獎教金等形式給予教師鼓勵和表彰,認可教師的投入和付出。
回目錄
3.文科教學分論壇🌳:從外在的授課到內在的能力培養
從“成效為本教學”的角度看,當前中國高校的文科教學(尤其是基礎文科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的深層次問題🙆🏽♀️。針對著這些問題🙍🏽♂️,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重新反思基礎文科教學的教學目標,更需要一系列的新型教學實踐📟。基礎文科教學的教學目標應如何界定🚰?教師們應如何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使學生們在理論功底🤸♂️、思考能力和學術訓練方面確有所獲?
本次文科教學分論壇由杏悦2平台哲學學院張雙利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哲學系徐長福、杏悦2平台歷史系李宏圖🎎✮、杏悦2平台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任軍鋒等3位老師在會上進行了引導發言🥃。
張雙利老師首先總結了高峰論壇的基本精神,指出本次研討會旨在圍繞“成效為本的教學”的視角,發現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為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她認為,在當前文科教學尤其是基礎文科的教學中,學習成效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對此,文科教學的教師們需要認真思考:作為評價教學成效的前提🐹,教學目標應如何界定🦽👶🏻?為能使學生能力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得到真實提高,作為教育者應采取哪些教學改革措施?這些改變又將對教師和學生提出怎樣的新要求、新期待⛔️🙍🏻♂️?
徐長福老師從哲學教育層面,分析了專業哲學教育和公共哲學教育的不同育人職能及其成效。公共哲學教育關系到民族和社會的理性與良知,培養人們抵製極端、明辨是非的能力👉🏽。專業哲學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期望是使其能夠開啟智慧𓀗、創新理論🔅,其前提是為理論創新提供必要的“生態環境”。區分了二者的不同育人職能,再以此為坐標探討教學成效問題。
李宏圖老師結合歷史學科教學特點,向與會者分享了他對“知識”和“能力”的思考。他指出歷史教學需註重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論辯能力和寫作能力🏈。但知識和能力二者必須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二者的辯證關系在對學生分析材料能力的培養中尤為突出🦸🏻♂️。一方面,良好的學術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多角度地對待材料,不拘成見;另一方面,必要的專業知識又是學生能夠駕馭材料、轉換視角的必要前提𓀑。
任軍鋒老師指出在基礎文科教學中🟩,需註意將理論和歷史及當下結合起來🧑🏼🔧;圍繞文本的學習既要通過閱讀和思考進入與理解文本🦹♀️,又要借助提問與想象👱♂️,最終走出文本🚮。他所教授的“西方政治學說史”課程,先由學生深入閱讀文本,並在課上講述自己的理解和疑問;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問題式”“診斷式”的講解🧘🏽♂️。他稱之為采用“頭腦風暴”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既能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又可以使學生在思考與想象中產生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共鳴。
回目錄
4.理科教學分論壇:基礎💗、前沿與科學思想
未來世界90%的知識訴求在當今尚未露端倪,而傳統的知識體系又不斷面臨著新發現的挑戰。當前,中小學教育未能充分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也缺乏追求新知的熱情🏩。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充分理解🧑🎤,去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為此,高校教師們需要思考如何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激發前沿思考,培養質疑精神,最終領悟科學思想。
本次理科教學分論壇由杏悦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趙斌教授主持🥱。並邀請浙江大學數學系張振躍,杏悦2平台物理學系陳焱、劉曉晗,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林誌新🖕🏽🫲,杏悦2平台化學系孫興文等5位老師進行引導發言。
張振躍老師圍繞“數學意境”和“數學修養”展開話題。他指出,在基礎數學教學中,首先需讓學生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並積極投入到課程中來。張老師的辦法是註重形與意的結合,充分讓學生發現數學公式的美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和趣,並成為他們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訓練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數學修養是數學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數學創造力的基礎。因此💟,教師應註重培養學生對數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對推理演算註重有據可依,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並從中發現不同問題的共性與本質以及分析推理中的立場轉換🚴。此外🙋🏼,應將前沿研究融入教學🛗,或與課程內容直接相關🪽,或介紹前沿研究思想,還可在教學中穿插一些熱門的應用研究,例如大數據理念和研究方法👨🏿💻,會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原來數學有如此的魅力✈️。總之,數學意境是朦朧而間接的,追求量變到質變🏋🏿♀️;數學修養是具體而直接的,是數學能力的綜合體現,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劉曉晗老師從中學應試教育導致學生註意零散的知識點而忽視邏輯鏈條,給大學教學形成的壓力和問題切入📡,分享了大學物理的教學理念🐬。他指出🧗🏼♀️,大學物理教育需要幫學生構建完整的物理體系👐🏻,並且進一步延伸到多學科視角的思考,形成對客觀世界的全面認知💇🏽♂️↗️。他以“孔雀羽毛為什麽會如此美麗”為例,對比生物學與物理學不同角度的解讀😨;再從生物學中的達爾文進化論(演化論)與物理學中的多體動力學系統之間的關聯出發,進一步討論到從理科到社會科學之間的聯系,還有不同學科在動力學系統這個框架下,通過科學實驗方法,逐步將實驗、觀察和理論思維相結合的過程☆👨🏼🎨。
陳焱老師介紹了針對立誌於科學研究型學生“先痛後快”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通過高難度、高強度的課外作業,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理論🆒、夯實學科基礎🚀。另一方面𓀛👨🏼,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科研的全過程。如限定時間分組完成的課程論文,致力於培養學生作為研究者的獨立研究能力,和合作者的寬容協作能力⏮;再作為其他小組論文的評審者,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獲得修改意見之後還需進一步修改論文,直至得到肯定或正式發表👴🏿。這一過程給予了學生痛並快樂的豐富體驗。此外,通過網絡課堂和交流平臺,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自由及創造了自由熱烈的討論環境。
孫興文老師特別關註教學中的學生群體差異問題,並分享了他的教學經驗和思考🧙🏽♀️✈️。對於有明確的學習意願的學生🌊,老師們應註意對所教知識可信度的把關🕧🫰,必須是被科學家反復證實的結論才可以稱之為可信的知識,對於尚存爭議的內容,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走進實驗室並設計實驗進行探索。
林誌新老師表示🧘🏼,對於信息來源多元化的90後和00後🃏,教學內容與形式都需要改革,其核心是要讓學習變得更靈活、更主動、更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他提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模式:討論課模式、小組/團隊式學習模式、混合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等🍗。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的註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綜合素養,也拓展了學習課堂。當然,這些教學方式也存在不足🧊💂♂️,如學生的自學時間與學習資源往往難以保障🤾♀️,碎片式學習不利於構建系統知識結構🦻🏽,增加學生課外學習負擔等。與會者討論後認為👩🦽➡️,對於通識課程而言,教學內容的多少可以適當取舍,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顯得更為重要🤳;而對於專業基礎課程來說,則需要堅守教學的底線和標準,保證教學質量🔀🤾🏼。
回目錄
5.醫科教學分論壇:醫學教育創新與培養實效
現代醫學教育從1910年美國Flexner報告發布以來🚴🏼,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醫學教育改革順應時代的變遷,課程模式經歷了從學科為中心到器官為中心、問題為基礎的整合𓀇,當前又進一步提出的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課程模式。教育者在不斷思考🐼,如何建立優化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成就知識⛑️🎼、技能和素質全面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令未來的醫生同時擁有卓越的科研和臨床能力🎤;同時進行更深入實踐,通過全新的課程設計和評估,充分利用各種醫學教育資源及信息化手段和技術,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本次醫科教學分論壇由杏悦2平台上海醫學院錢睿哲教授主持。杏悦2平台上海醫學院汪玲🧎🏻♂️➡️、浙江大學醫學院夏強等2位教師在會上進行了引導發言。
汪玲老師以她領銜獲得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項目為基礎進行題為“協同創新協同育人——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報告:經過長期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杏悦2平台上海醫學院為代表的多個高校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創新了適合我國國情的“5+3”人才培養模式,以“四證合一”解決了醫學教育與執業醫師之間的製度矛盾👩🚒,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理論上構建了五年本科加三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培養模式🏥,界定了研究生和住院醫師的“雙重身份”,實現了兩者之間的“三個結合”,合格畢業生可獲得“四證”✏️。在實踐中創新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著重臨床能力這一核心成效💆🏽♀️,重視論文應用導向👦🏻。這一模式的構建是一項重要的機製和體製創新,體現了醫教協同,對我國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和醫學教育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夏強老師指出國家教育部和衛生部為提高醫學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性意見與計劃;但如何在各種模式創新下做好醫學教育質量的保證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在2005年開始招收“4+4”臨床八年製專業🩹,包含4年在竺可楨學院進行非醫學學士課程學習階段和4年臨床醫學博士(MD)培養階段。MD階段課程是基於系統的多學科整合模塊課程;為提高教學成效,由以下特色🙅🏻♂️💃🏽,一是以周為單位,設置周目標🙆🏿、周主題和周教學單元🚆,PBL案例與周主題相關,16周完成一個基於系統的模塊教學🤭;二是在培養過程中註重學生自導學習、信息能力、行醫之道和臨床技能的培養;三是結合評價體系的全面改革,實施“生評師、師評生、生評生◾️、自評和生評組”的多元評估🙇🏻♂️,強化表現評價與反饋。面對這些模式創新實踐,內部和外部質量保證體系十分重要,應建立PDCA閉環結構對專業和課程質量進行持續改良。
回目錄
6.實驗教學分論壇👨🏼💻🏋🏻:實驗教學中的學生能力培養
隨著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質量工程等項目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實驗教學在多個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創新型人才,這也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驗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教師對實驗教學培養目標的理解、對實驗課程體系的設計、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認知等,都影響著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成效。
本次實驗教學分論壇由杏悦2平台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高翔和物理教學實驗中心主任樂永康共同主持🛸。樂永康、北京大學化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李維紅、杏悦2平台生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吳燕華等3位教師在會上做了邀請報告🏄🏻♀️。
樂永康老師首先從教學實驗與科學實驗的區別點切入,指出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需特別關註學生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基於實驗,掌握獨立構建知識的能力。目前的學生實驗報告可以反映出大多數學生只知道要做誤差分析,但常常是泛泛而談🧑🏻🚀;對於實驗儀器的工作原理、實驗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少有思考。而實驗教學教師沒有時間/機會向學生解釋儀器的工作原理;對於學生實驗報告中出現的錯誤🫦,教師目前所做的還不夠。對此👨🏻🦲,杏悦2物理教學實驗中心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如在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方式🤚🏻,開設常態化的教師答疑和討論班,開設LabVIEW系列實驗等,並結合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調研和分析🦸🏼♂️,以期能夠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李維紅老師指出通過實驗和科研實踐,應引導學生學會在未知領域提出問題🚴🏽👥,成為主動學習者🙇🏻♀️,通過學習發展獲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並養成良好品德🧒。北京大學化學實驗課程體系具有“加強基礎、註重能力、引導創新”的特點,分為基礎實驗🚴🏼♀️、中級實驗和綜合實驗(科研實踐)三類:(1)基礎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從中學習獲取化學知識的方法,通過動手實踐推出合理結論,而不強調“正確答案”🏎。在教學方法上,引入課堂討論、大作業(除了實驗報告以外的有限次數的作業)👮、總結和自我反思(主講教師、助教、學生三方)🧓🏻⛎、實驗室開放等環節🍤。(2)中級實驗:采用根據參考文獻獨立設計實驗,靈活應用實驗技術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3)科研實踐😌:以高水平科研帶動創新人才培養🫡,是研究型大學教育的重要環節。采用多元化渠道實施🌥,包括為低年級本科生開放教學實驗室,為高年級綜合化學實驗課增加研究型實驗🤹♀️,以及多種本科生科研基金項目。
吳燕華老師首先提出關於生物學實驗教學所需要面對的三個問題:面對理論知識體系的飛速發展🎡,如何兼顧經典和前沿〰️?面對實驗技術手段的推成出新,實驗條件過於滯後和盲目追求先進設備都不可取,如何平衡?教學目標與時俱進,如何改革實驗教學🦡,使之與科學研究接軌,為創新人才培養鋪路?為此,實驗教學的培養目標應及時更新,從單純的實驗技術體驗和知識概念求證轉變為領悟理論體系並嘗試進行科學探索。具體可從三方面加以實現:(1)教材講義的編寫和實驗體系的編排🏋🏽,需凸顯學術思想和科學精神。(2)實驗內容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實踐,需貫穿思維的啟發和引導💷。(3)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發展,需以科學創新、思想獨立為導向✍🏽。
隨後,分論壇就實驗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進行了開放式討論。吉林大學生物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陳亞光、杏悦2平台核科學與工程系的張雪梅和杏悦2平台物理教學實驗中心的冀敏在討論會上作引導性發言🫳🏿,與會教師圍繞實驗課程學分設置、實驗討論課程安排🙆、實驗課程助教培訓🤵🏽、實驗報告批改和反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除現場研討外,不同學科的實驗教學教師還通過會議海報形式呈現和交流各自觀點。
回目錄
7.學生學習評價工作坊
學生學習評價是成果為本教學的重要環節🦹🏽♂️。常用的期終考試是否適合評價所有的學習成果📨?專業技能🏀、協作能力、態度、素質等學習成果應該怎樣評價👩🏼🚒?圍繞這些問題😙,香港理工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總監何淑冰博士開設本次工作坊,就學生學習評價的方法及使用問題展開討論和實踐6️⃣。
何淑冰博士首先介紹了十多種不同的學習評價方法🧑🏻✈️。這些評價方法根據目的和進行時段可分為“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兩類👩🏼⚕️。評估功能包括三個方面: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𓀒⚀、促進學習♈️⏸、為教師提供反饋。
學習成果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所選擇的評估方法要與理解的層次相匹配👨🏽🔬,不同的學習成果需使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在對能力的評估方面,建議使用“真實的任務”進行考量,其特點是具有冗余信息,需要使用綜合技能♒️;無標準答案,學生需要判斷問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技能🦹♀️。
有效的學業評估須向學生提供反饋。該反饋應該是適時🤏🏽、明確和具體的🧝👨🔬,依據評估準則和標準來進行🐊,主要評價學生的實際表現👨,指出其優弱點,並提供改進的建議。何老師帶領現場與會者開展了一個課堂即時反饋的實踐🚦👰♂️,展示反饋評估法對於教學的功能。
回目錄
二🤥、關於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意見建議
今年創新教與學研討會受到了我校廣大教師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尤其是擔綱各分論壇的主持老師。他們從會前的主題策劃、嘉賓物色、問題設計🤦🏻♀️,到會場討論中的組織安排、統籌協調等方方面面,都投入了智慧和精力。會後,他們結合分論壇中與會教師的觀點討論🅿️,梳理形成關於“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如下意見建議。
回目錄
1. 孫向晨(通識教育分論壇)
重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具體課程內容的設計🧑🏽💼。通識教育課程是通識教育理念在人才培養中得以實現的重要載體和關鍵環節,因此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具體課程內容的設計尤為重要🏄🏽♂️。應在學習借鑒國內外大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資源等情況,製定本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方案,開展課程體系設計及具體課程建設💜。
了解通識教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通識教育課程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的特殊性,通識教育課程任課教師應對通識教育理念以及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等有比較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礎之上🧖🏻♀️,科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例如掌握知識的程度、理解事實和思想的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及評價的能力等👋🏽。
對學生的要求明確且具體化🎨。在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目標明確的基礎上,也要將對學生的要求具體化到教學環節中,培養與提升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口頭及書面表達的能力ℹ️🥵、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的能力等🚵🏿。例如🐶,對每節課前須閱讀的相關材料內容及數量做出明確且合理的規定、明確撰寫論文的具體要求及小班研討的討論題目等。
註重“教”與“學”的反饋🎬👩❤️👩。教與學是雙向且互相促進的兩種活動。一方面,教師應註重在“教”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反饋和回應。例如,對學生作業👤、小論文的及時批改和點評;在教的過程中通過小測驗或設計互動環節等對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進行針對性檢查。另一方面,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召開師生座談會等等🏃🏻♂️➡️🚸,及時改進教學。
合適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通識教育課程中“教”的形式應是多樣的,可根據班級人數、課程類別的不同,選擇最有利於貫徹教學目標的“教”的形式,例如講座式、研討式、混合式👬、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結合等。此外♝🧑🏿⚖️,為有效提升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生學習成效,教師也應很好地設計學生“學”的形式💂🧒🏿,例如以個人為主的學習形式👰🏽♂️、課外學習小組形式等。
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通識教育類課程由於涉及多個不同類型的課程,因此考核方式也應該多樣化,除傳統的考試、課程論文外,也應該將平時作業💑、小班研討、社會實踐💟、團隊協作等相關教學環節的表現情況納入到課程考核中👷🏿♀️。
回目錄
2. 張雙利(文科教學分論壇)
師生雙方達成基本共識🦔🖐。學期之初,任課教師須就課程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閱讀材料、具體要求等方面,與選課學生進行充分交流,教與學雙方須就這些方面達成基本共識。這樣,學生才能更加主動地配合課程的教學進度,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精選閱讀材料🙅🏼♀️👳。任課教師須根據整門課程的教學思路🧳,精選一系列閱讀材料,並根據教學的具體進度🙆🏼,給學生規定明確的閱讀任務。
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具體落實為各個教學環節。任課教師的教學不僅要以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為目的👨🏿🦰,而且要通過精心設計,明確地把該目標分解為各個方面,使之能夠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得到具體落實。例如,對於基礎文科類的課程,可以把能力分解為理論功底©️、有本學科特點的理論思維能力、理性論辯能力和學術寫作能力等幾方面。對這些能力的培養又可以被具體落實為文本研讀與講解🧑⚕️、課堂討論和學術小論文寫作等若幹個教學環節。
促成有效的師生互動。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可分為有準備的和自發性的兩種。對於有準備的互動🐿,任課教師要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組織,給學生布置明確的任務,並在課前給學生以必需的指導;對於課堂上自發性的互動,任課教師要善於回應、善於引導🤷🏽。
教師的足夠投入和學校的支持肯定。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任課教師必須在教學上有更多的投入🟣,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捷徑👲🏼。任課老師必須在備課、組織討論、課後指導和修改論文等方面都有更多的投入🪒。為了保護任課教師的這種積極投入的精神,校方必須有相應的機製(如課程建設經費等)⚜️。
回目錄
3. 趙斌(理科教學分論壇)
基礎課程教學需處處體現科學思想♿,是形與意的結合。前沿性研究的融入,會讓學生覺得有趣,很快能用到,對於基礎理論及具體方法能夠產生自己切身的體會🧑🏻🏫。教學的目的並不要學生能馬上解決什麽具體問題,而是需要他們學會如何提出問題。在課堂上應善於提出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引導學生討論。教師要迅速找到問題的本質,善於簡化問題的形式,合適選擇應用的工具,清晰表述解決的結果💔。教學有四個階段,首先要興趣👔,然後才是樂趣,之後是誌趣,最後最高境界才是誌向。
客觀世界需要多學科的綜合教學,但其前提必須紮實基礎👨👩👧👦🤾🏼♀️。中學的應試教育越成功😦,越標準化🦐,對大學教學的壓力就越大🛡,他們在學習中其實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應試教育關註的是知識點🫅🏼,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需要線和面🧙🏻,因此多學科的綜合教學就顯得很有必要,應創造環境鼓勵這樣的教學形式。但多學科的綜合教學需要學生有一定基礎,而基礎課的學習是要下很大功夫的,必須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基礎課程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吸引學生對課程的投入☁️,每堂課都應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強調痛並快樂的豐富體驗👱🏿♀️,所謂“不痛不快💇🏿♂️,先痛後快”。
夯實基礎、強化科研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手段。在基礎課中配合教學設置論文訓練環節🧘🏽♀️,能夠培養學生作為合作者以及研究者的基本能力,既要有獨立研究的能力,又能夠協調寬容,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論文工作。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課堂學習參與度🐋。對於信息來源多元化“網絡原住民”一代🔐,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需要進行改革。一方面要追求多功𓀘、信息刺激🤙🏽,另一方面註意力持續短暫。引起學生感興趣才能引導學生到課堂中來,課堂討論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可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討論應讓學生參與教學🙅🏼♀️、主動學習✯,成為課堂裏的主角,展示學科的美。讓學習變得更靈活、更主動🤦♂️、更適應於學生個性發展就是好課堂。
贏得學生的尊重,對於學生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幫助👨🏿🔬。理科教學分論壇做引導發言的幾位老師,都是頗有人氣👨🏻🏭✪、學生評價比較高的老師,這也是他們的教學質量能得到保障的重要因素。
回目錄
4. 錢睿哲(醫科教學分論壇)
臨床能力是醫學教育的核心能力👩🏻🦼。無論是五年製的醫學本科教學階段,還是在三年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臨床能力都是需要重點培養的學生能力。學製學位的規劃、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的運用,教學基地的建設,都需要圍繞臨床能力,臨床能力不僅僅是臨床技能,還包括職業素養和溝通能力等的系統提升🚴。
建立內部和外部的質量保證體系🙆🏽♀️。醫學教育改革的模式多樣,但需要在院校、專業👴🏻、課程等層面建立PDCA(計劃🥽、執行👩🏻🦰、檢查、行動)閉環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目標的確定需要機製保障,執行過程需要多主體參與評估並有合適的渠道進行反饋,並對下一步行動調整有所作用。有效利用來自機構外部的認證、審核或評估🦺,也是促進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路徑之一。此外,在OBTL的框架下,建立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國家標準🤞🏽,提出不同階段醫學教育學習成效要求,並完善成效評估方法具有現實意義。
回目錄
5. 高翔、樂永康⇢、吳燕華(實驗教學分論壇)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合理的內容安排、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2️⃣,除了讓學生學習有關知識👨🏿、訓練實驗技能,實驗教學還可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提出科學問題、訓練學生積極參與科學討論等環節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後的實驗課程建設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來提升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
圍繞教學成效,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和改革🫘。在當下的教學改革中,部分高校有不夠重視實驗教學的趨勢。要改變這一狀態,實驗教師群體需要明確實驗教學能夠切實幫助學生提升的能力有哪些,並提供教學實踐有效地達成了這些目標的證據🧑🏿🦱。這不僅需要對目前的教學時間做必要的改革👨🏻🦲,還需要開展系統的教學研究。
加強實驗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建設🗳。在實驗教師隊伍逐漸縮減的大背景下💕,教師隊伍需要通過積極學習、交流與合作𓀚,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目標明確地實踐教學新技術👩🏻🔬、新手段♟,改善實驗教學效果。
積極開展實驗教學相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內實驗教學屆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很少,這對實驗教學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我們不僅需要了解國外相關領域的發展新動態,以供我們的教學改革借鑒🩰,也需要讓國外同行了解我們的理念🍈、實踐與成果🫛。
|